详细分类
警惕“鹦鹉热”!请注意这样预防→
2023年3月3日 15:46

近期随着气温回升,鸟类出没数量增多。多地报告鹦鹉热病例。鹦鹉热自2022年2月1日起已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并加强监测。今年以来,南通截至目前尚未监测到“鹦鹉热”病例。

图片图片

什么是鹦鹉热?它与鹦鹉有关系么?

鹦鹉热,也称鸟疫,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引起的人、鸟和其他动物人兽共患传染病,因为最初多在赏玩鹦鹉人群中发现,故得名“鹦鹉热”。主要宿主是禽类,后来发现多种鸟类(如鸭、火鸡、鸽子、海鸥等)也可作为“鹦鹉热”的传染源,所以它又称为“鸟热”。

图片

主要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鹦鹉家族的鸟类(又称鹦鹉目鸟类,包括长尾鹦鹉、鹦鹉和鸳鸯);家禽、鸽子、金丝雀和海鸟较少见。外观健康的鸟可能是携带者,可排出病原体。

主要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感染:混于尘埃中的衣原体或感染性气溶胶可经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

2.接触带菌鸟及其污染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经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获得感染。

3.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常见。一般发生在病情严重的患者,患者痰中可长期带衣原体,可造成他人被感染。

图片

主要临床表现

1.鹦鹉热没有明显季节性,潜伏期一般1-2周,最长能有45天。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均有发热,且以超过39℃的高热多见,但绝大多数患者没有畏冷、寒战。

2.肺外表现比例高且表现多样,例如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谵妄)和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这些症状有些出现在发热前,有些与发热同时发生。

3.病程进展快,重症比例高,有近50%的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需要进行高流量吸氧甚至是人工通气,但是休克发生比例低。

防病要点

1.接触禽鸟后及时洗手,避免被抓伤、咬伤。

2.从事禽类售卖、宰杀等工作时应正确佩戴口罩,搞好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感染。

3.如需接触病死禽鸟需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手套。

4.对饲养鸟类或家禽的环境、场地及用具可用0.5%石碳酸溶液等进行规范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