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类
5月防病提示
2023年4月28日 16:36

5月是春夏之交,气温逐渐升高,部分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恰逢“五”假期,市民外出游玩、探亲访友、聚餐聚会等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加。南通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重点防控手足口病、霍乱、新冠、水痘、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

 

手足口病

关注度:★★★★☆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每年的4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易在幼托机构、学校等单位发生暴发疫情。

防病要点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常通风、勤消毒,在手足口病高发时期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2.严格落实晨检制度: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3.家长若发现小孩出现发热,手掌、脚底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小孩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并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

4.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能安全、有效地预防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幼儿感染EV71容易发展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

 

霍乱

关注度:★★★★☆

霍乱是由O1血清群或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食用或饮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径传播。以剧烈水样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导致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

防病要点

1.加强个人防护,主动监测身体健康,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2.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通过正规途径购买新鲜食物,不吃生冷、腐败或变质食品,不吃生或半熟水产品。

3.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尤其是从事食品、环境卫生等人员,日常还要做好物品消毒,保持工作中的卫生安全。

 

新冠病毒感染

关注度:★★★★☆

当前新冠病毒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处于零星散发状态。病毒并没有消失,还在不断变异,广大市民仍需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防病要点

1.个人防护要坚持。“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五一假期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环境密闭或人员密集场所时,建议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2.做好健康监测。要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的日常健康监测,尤其是五一出行途中及归来后,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优先选择居家观察、对症服药,必要时及时就医。

3.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倡导健康生活。

4.积极接种疫苗。建议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符合条件者尽早接种新冠疫苗。60岁以上人群、严重慢性病患者、免疫力功能低下人员优先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符合加强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加强接种。

 

水痘

关注度:★★★☆☆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物品间接传播。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斑丘疹、痂疹等特征,可伴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一年四季可发生,冬春季节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尤其以幼儿、学龄前和学龄期的儿童常见,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引起暴发流行,愈后可获终身免疫。

防病要点

1.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科学、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

3.保持房间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4.避免接触水痘患者。

5.流行高发季避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

6.托幼机构及学校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及早隔离,及早治疗。

 

登革热

关注度:★★★☆☆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潜伏期为3-15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恶心、呕吐、皮疹、轻度出血。重症病例会出现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近期,气候舒适的东南亚成为了热门出境游目的地,随着气温回升当地蚊虫等病媒生物也进入了活跃期。旅行者前往这些地方旅行时有感染登革热的风险。

防病要点

1.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

2.在皮肤上和衣物上喷洒有效的驱蚊剂。

3.尽量住宿于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如果住宿的地方没有空调或纱窗,最好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并使用蚊帐。

4.注意自我健康监测,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来,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 应当立即就医。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关注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俗称“蜱虫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病毒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防病要点

1.定期清理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

2.注意户外停留: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3.加强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游玩时,应穿长袖衣裤和胶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使用驱虫剂喷涂裸露在外的皮肤,外出返回时仔细检查衣物与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

4.及时主动就诊:有野外活动史或蜱虫叮咬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蜱虫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