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工作要注意预防中暑,严重中暑可致死亡,应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采取通风降温、隔热等技术措施,供给含盐清凉饮料、补充营养,特殊高温作业劳动者须佩戴隔热面罩和穿着隔热、阻燃、通风防热服。
高温作业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相应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超过机体调节适应的生理限度时,则可影响机体健康,导致急性热致疾病(如中暑等)和慢性热致疾病(慢性热衰竭、高血压、心肌损害、消化系统疾病、缺水性热衰竭等)。其中,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因素。中暑按发病机制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其中以热射病最为严重,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摄氏度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死亡率甚高,即使迅速救治,仍有20%~40%的病人死亡。职业性中暑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在防暑降温措施方面:首先,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生产自动化可使劳动者远离热源,并减轻劳动强度。其次,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如水幕、隔热水箱等,尤以水的隔热效果最好。另外,要注意通风降温,热量大、热源分散的高温车间仅靠自然通风是不够的,要利用进风口、排风口每小时换气30~50次以上,以使余热及时排出。在健康保健方面,对高温作业劳动者应及时补充含盐饮料和营养,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5升,盐20克左右,少量多次饮水,水温不宜高于工作地点环境温度,最好为8~12摄氏度。此外还应补充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等。在个体防护方面,可以穿着浅色透气的工作服,户外作业注意遮阴和休息;特殊高温作业劳动者,如清理钢包等工种,须佩戴隔热面罩和穿着隔热、阻燃、通风的防热服,如喷涂金属的隔热面罩、铝膜隔热服等,以防止强烈热辐射。
参考资料:《中国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2022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