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病菌蠢蠢欲动,办公室里“咳咳咳”声不绝于耳。是结核还是感冒?我们一起来区分吧。
病原体不同
肺结核的致病元凶是结核分枝杆菌。
普通感冒是由不同种类病毒等感染引发的上呼吸道疾病,常见致病原主要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等。
症状不同
肺结核的咳嗽时间较长,持续时间通常超过2周,肺结核患者发热,一般是低热,体温不超过38℃,出现在午后或傍晚,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达几周甚至一两个月。
普通感冒是一种局限于上呼吸道的病症,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和咳嗽等症状,症状通常在2~3 天达到高峰,5 天后逐步缓解,持续时间通常<10 天。但感冒对于高危人群(老年人、重要脏器具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孕妇等)可诱发多种疾病急性发作和原有基础疾病恶化。普通感冒患者大部分无发热或发热持续时间较短。
如何诊断
怀疑结核,应立即至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如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痰涂片检查、痰培养检查、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等。
对于感冒这种通常可以自愈的疾病,早期免去包括影像学和病原学在内的检查是可行的,但对因感冒而导致基础疾病恶化或并发ABRS(急性细菌性鼻副鼻窦炎)的患者,则须尽早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怎么治疗
肺结核患者按照“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普通肺结核患者使用多种抗结核药品6-8个月,90%以上的普通肺结核患者可以治愈,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时间更长。
对大多数感冒患者而言,感冒是自限性疾病,若不出现并发症,症状通常在10天内缓解。因此,处理感冒这种可自愈性疾病,应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用药。对于因感冒而易于继发CAP(社区获得性肺炎)或慢性基础疾病急性恶化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免疫低下人群、重要器官具有基础疾病、孕妇),推荐尽早积极治疗。
如何预防
无论是结核还是感冒都属于呼吸道疾病,建议:
1.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量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2.均衡膳食,增加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摄入。
3.多开窗通风,新鲜空气能稀释室内病菌,减少传播。
4.注意个人防护,在公共场所室内空间科学佩戴合适口罩,勤洗手。
参考:《成人普通感冒诊断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