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通报了2名学生因罹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死亡的相关情况,据官方披露的细节,这两名年仅15岁的少年,从发现不适症状到离世,均不到24小时,病程进展之迅速让人猝不及防。什么是“流脑”?有什么症状?怎样预防?.......
1、什么是流脑?
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被我国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
2、脑膜炎球菌可分多少血清群?
脑膜炎奈瑟菌共有13个血清群,均可致病,其中95%以上都是由于A、B、C、W、Y这5种血清群引起。我国曾先后发生多次流脑全国性大流行,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自1985年开展A群疫苗接种后,流脑发病率持续下降,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但如今在某些地区或人群中仍有病例报告,菌群也在变迁,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流行菌群呈现B、C、A、W135群和Y群等血清群多元化流行特点。
3、哪些人最容易感染脑膜炎球菌?
人群普遍对脑膜炎球菌易感,以隐形感染为主,人群感染后仅约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我国目前流脑发病年龄仍以婴儿为主,但出现发病年龄后移,中小学生发病增多现象。
4、临床表现有哪些?
流脑潜伏期一般为2-3天。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及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少数患者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若为暴发型病例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病势严重,可出现紫癜、休克等。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即便给予适宜的治疗,病死率仍可高达10%以上。即使幸存,10-20%的患者也可能留下智力、视力、听力等多方面的后遗症或残疾,对个人及家庭造成深远影响。所以“急、凶、残”是流脑的三大特征。
5、如何预防流脑?
一、管理传染源: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做好个人防护。
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按时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增强自身抵抗力,加强疫苗接种。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1、免费的流脑疫苗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适龄儿童在6月、9月龄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3岁、6岁加强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 均为免费接种。
2、自愿自费接种的非免疫规划
疫苗目前有多种,分别是AC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受种者可以在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情况下选择接种。<18周岁儿童,未接种流脑疫苗或未完成规定剂次,根据补种时的年龄选择疫苗的种类。
友情提醒: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满6周岁儿童需要接种第二剂AC群流脑多糖疫苗和白破疫苗。该年龄段仍是流脑的高发年龄,如家有满6周岁及以上未完成流脑全程免疫的儿童,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接种流脑疫苗,给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免疫防线。
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