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从“饱腹”升级为“营养、美味、健康、便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对油、盐、糖都有明确的推荐摄入量,但在预包装食品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似乎陷入了新的困惑:吃了一包饼干,怎么估算吃下去多少油?炒菜加了酱油,又该怎么计算其中的盐分?
别急,其实每一件预包装食品,都自带一份“营养健康说明书”——它就是食品营养标签。
食品营养标签就是在预包装食品外包装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作用声称及其他补充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一起看懂它。
读懂营养成分表,抓住三大关键
营养成分表通常是一个三列表格,包括:营养成分名称、含量数值、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
目前,国家强制要求标示的内容为“1+4”,1指能量,4指4个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其他成分如钙、膳食纤维等,企业可自愿标示。
理解NRV%,把握摄入比例
NRV%指的是食品中某营养成分含量,占成年人每日所需参考值的百分比。它帮助我们快速判断一份食物对全天营养的“贡献度”。例如上图中的某高钙饼干,蛋白质NRV%为11%,即认为如果吃了这100g饼干,大概能够满足一天所需蛋白质的11%,那你只需从其他食物中获取89%的蛋白质就可以了。
看懂营养声称,不做选购小白
你是不是也经常在食品包装上看到“低脂”、“低糖”、“低钠”这些词?这可不是厂家可以随便写的,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营养声称。国家对营养声称有着严格规定,不得任意删改或使用规定以外的声称用语。举个例子,一款食品如果想标注“低糖”,它的糖含量必须达到下图中的标准:每100g中低于5g。
营养素 | 低含量标准 |
脂肪 | ≤3g/100g(固体) ≤1.5/100ml(液体) |
饱和脂肪 | ≤1.5g/100g(固体) ≤0.75/100ml(液体) |
糖 | ≤5g/100g |
钠 | ≤120mg/100g |
能量 | ≤170kJ/100g(固体) ≤80kJ/100ml(液体) |
拿起计算器,看清单位再判断
我们要区分“每100g”还是“每份”,很多消费者容易忽略单位。比如某饮料,标签写着“每100ml含糖10.6g”,看起来不算高,但一整听有330毫升,如果喝了这一罐,实际喝下的糖约为35克,已超过每日推荐的25克上限。
不同人群,关注点各不同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比较旺盛,可以关注营养成分表中能量和蛋白质含量,适当选择能量和蛋白质NRV%较高的食品。
老年人需要补钙或者消化功能减弱,需要多摄入膳食纤维,可以倾向于选择高钙或者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
有的人群可能需要限制部分营养素摄入,比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盐的摄入量,就会关注钠含量,会选择钠NRV%低的食品,以及标示“低钠”“低盐”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