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今日迎来寒露节气
天寒夜长,风气萧瑟
秋意更浓
你那里变冷了吗
露已寒,将为霜
自此,告别了秋高气爽
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此时养生的关键是养阴防燥、适当进补
阴阳和合,调整生活起居
秋季自然叶落归根,草木凋零,自然界阳气逐渐下降内收,阴气逐渐增强。白昼时间缩短,黑夜慢慢变长,白露时节要顺应自然界阳气内收的变化趋势,收敛神气,早睡早起。按照自然阳气的变动规律把握睡眠,才能补充精神体力,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注意保暖,正确认识“秋冻”
寒露节气过后,气温进一步下降,虽然民间说“春捂秋冻”,但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看自己是否适合“秋冻”。“秋冻”的本意是天气逐渐转凉,但还没有像冬天一样水冰地坼、寒风刺骨,体质强健之人,秋凉时节可以适当“秋冻”,以进一步增强人体抵抗能力,为严冬做好准备。但如果体质较弱的老年、儿童或慢性病患者,要注意保暖为要。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末梢循环本身较差,如遇寒流,导致血管收缩,会进一步加重病情,故此类患者不宜“秋冻”。
心情愉悦,保持情绪稳定
寒露时节阳气下降,经过了丰收时令,自然界渐渐萧条,树秃叶枯,难免有人触景生情,尤其年老久病患者,易慨叹生命之短暂,情绪低落,长此以往,导致情志致病,不利于身体精神康健。《黄帝内经·四气调身大论》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中医认为,悲忧最易伤肺,只有保持情绪稳定,精神内敛,防止过度悲伤,才能更好地缓解秋天肃杀之气。可以适当在阳光下散步,接受更多的阳气,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之要保持心情愉悦,防止抑郁。
秋膘贴起来,暖暖过冬天
进入寒露后,气温基本维持在较凉的状态,尤其是早晚气温较低。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为人体适宜进补的季节,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做好准备。此时暑热消失殆尽,人的胃口渐开,想吃肉质等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谓之“贴秋膘”。需要注意的是,贴秋膘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银耳、百合等煮成的汤,均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